LIFE CARE
生命关怀
发挥优质的服务水准,维护职业尊严形象
TO ENGAGE IN LIFE ETIQUETTE SERVICES
FOR THE MISSION
博孝仁慈殡葬礼仪服务有限公司
公司总地址:辽宁省抚顺市望花区法库街39号东南60米
联系电话:15541371913
暂无内容,敬请期待~
临终关怀:思考死亡是为了更好得活着

有没有想过,你想怎么死?


我们似乎将全部的力气都放在了迎接新生命,而对生命周期的最后一程讳莫如深,甚至抗拒谈论这个话题。


生命是一个整体,每个阶段都不应该被冷落。


是否要告诉病人真相?


中国癌症晚期患者的痛苦,一是医药费用,二是身心痛苦。


“你什么都不用想,你只要好好治病就好了”,大多数家属都会对患者这么说。


是否告知患者病情,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问题,许多患者直至生命最后时刻才知道自己的病情。


在“你知道我可能知道,但你就不让我知道,”的隐瞒中,可能丧失了最后回望过去,亲人心意相通的温暖时光。


在上海经营“死亡体验馆”的馆长丁锐说,“即使亲人到了临死之前,我们也会用谎言来安慰他‘会好起来’‘不要紧,没事的’之类,从没有真正直视过这个问题,直至死神猝然降临。”


我们靠什么善终?


何文锐是一名临终护理师,常年照料终末期患者。


她说,“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回事,糊里糊涂的就走了,但(有的)癌症患者走的时候思维还是清楚的。”


也许,死亡并不是最可怕的部分,可怕的是痛苦挣扎的死亡过程。


人的求生本能,往往让人在极端情况下都有活下去的希望。当面对机体衰竭和无法挽回的死亡时,人会感到巨大的疼痛和无边的绝望。


网友说:90%的钱用在生命最后10%的时光,背后拉扯的可能是一个家庭的债务。


慢性病、恶性肿瘤、人口老龄化,家庭照顾老人的能力在减弱,看病时巨大的经济压力,无疑都在提出一个敏感的问题:我们靠什么“善终”,又如何“好死”?


临终关怀,给死亡以尊严


面对死亡,佛教有往生,基督教有天堂。中国有侍终以礼的丧葬习俗。在现代,有全球范围内的临终关怀运动。


1967 年,英国的西西利·桑德斯推动成立了圣·克里斯托弗安养院,并提出将控制癌症患者的身心痛苦作为临终关怀的宗旨:减轻不必要的生命延续措施,用药物和心理慰藉患者的身心疼痛。


她曾两次爱上癌症患者,并亲眼目睹了爱人痛苦的死亡过程,于是潜心钻研疼痛医学,获得医学博士学位。


20世纪80年代香港创办了类似机构,1990年代台湾“安宁所”运行,1987 年,大陆第一家临终关怀医院北京松堂关怀医院成立。


中国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临终关怀宗旨:


尽力使患者临终前处于舒适、安静、安详的状态,正确地对待死亡,使患者从精神上和身体上得到安慰,疼痛和症状得到控制,同时给患者家属以心理支持,提高患者生命质量,保持人的尊严。


忌讳死亡,临终关怀困境


据调查研究,全国有2000余家医疗机构设立了临终关怀病房,200多家独立的临终关怀医院和8000多家提供临终关怀的老年医院。


但都面临着人才匮乏,满足不了社会需求的问题。


我们文化中对死亡的忌讳,也让这些医疗机构运行艰难,北京松堂关怀医院曾因周边居民的抗议,先后七次被迫搬迁。


居民们群情愤慨:“你们是死人医院,是八宝山前一站,小区里会晦气死的。”


对死亡的回避,现代临终关怀的缺失,心灵和身体的疼痛,都让我国的死亡质量不堪。


临终关怀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,更是社会、文化、心理等综合因素的混合体。


思考人生终点,直面死亡


如果我们无法直面死亡这个问题,就很难舒适、安静、安详地去完成人生的最后一件大事,无法死得体面。


中国每年死亡人口900 余万,慢病导致的死亡占80%以上,其中包括 200 多万因癌症死亡的患者。


衰老、病重、告别都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内容。


《最好的告别》一书曾观察描述了将死之人的心愿——“分享记忆、传承智慧和纪念品、解决关系问题、确立遗产、与上帝讲和、确定留下的人能好好活着。”


我们不妨现在静下心来思考一下,当力量逐渐从身体消失,当你已经很难左右自己的决定,做哪些努力才能到生命最后一刻,从而好好活着。


“思考死亡是为了活得更好。”


希望每个人都能珍惜生命的每一刻,当生命不可逆转时,如果能没有痛苦、不带遗憾地离去,人们将不再惧怕死亡,并更珍惜活着的每一天。